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专访 | “南宋官窑瓷传承人”金益荣:从探路者到引路人

2023-08-06 11:18:54来源:中国匠人
如果把南宋官窑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比作放风筝,那么金益荣正在做的,就是为风筝“牵线”。与陶瓷打了近五十年交道,金益荣乐于看到“官窑”这只风筝在当下越飞越高——吸纳更多年轻血液,也向更当代、更贴合用户的方向创新。“但风筝飞得再远,线还是得捏在手上。”他希望自己能多复刻出一些经典,让南宋官窑的创新拥有更多可回望的来处。金益荣相信,南宋官窑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不失其根及千年气韵。统筹|马晨采写|李叶萍 王雨彤
01 从“玩泥巴”开始的陶瓷之路

“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泥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益荣这样形容他和陶瓷的结缘。1962年,他在浙江西南山区小城龙泉出生。龙泉自古素以青瓷闻名于世,早在1700年前,这里就有了烧制青瓷的记录。到了宋代,龙泉青瓷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诞生了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

▲金益荣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金益荣出生于青瓷世家,其父母都为国营瓷厂的职工,泥巴便成了金益荣儿时最好的玩具。从小跟着父母在瓷厂长大的金益荣,也早早熟悉了灌浆、修坯、素烧、上釉等青瓷烧制工序。


(资料图)

金益荣15岁时进入国营瓷厂做学徒。从劈柴、烧窑、加工原料开始,到慢慢学习成型和烧制,他在国营瓷厂一待就是快二十年。沉浸在青瓷的世界里,金益荣也从当年玩泥巴的小孩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陶瓷匠人。

而当时间之轴拨到90年代末,国营瓷厂破产倒闭,只留下几座厂房和不再冒烟的烟囱耸立。对于金益荣来说,往日的生活再难为继。从端着“铁饭碗”的瓷厂工人,到“会做陶瓷”的下岗工人,这一身份的巨大转变也推动着他开始探索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金益荣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从小听父母讲,南宋官窑是陶瓷中“天花板”级别存在的金益荣,心中那颗早已埋下的种子萌动发芽。金益荣在国营瓷厂期间先后从事原料加工、成型、窑炉烧成等技术工种,此时的他已经扎实地掌握了各项南宋哥窑技术。秉着对南宋哥窑的了解,金益荣开始了对南宋官窑烧制技艺的研究与恢复。

02 走向“官窑”,攀登险峰

从1998年开始,金益荣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杭州市南山脚下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偌大的展厅,陈列着诸多南宋官窑的瑰宝。他将自己泡在在展馆中,凝神观看每一件瓷器,游走间,曾经的种子被滋养灌溉,金益荣决心在杭州成立研究所,让这一抹温润如玉的天青色重现世间

▲金益荣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

“最初觉得可能也没那么复杂那么难,但后来发现是自己想错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

南宋官窑瓷有三个特点:一是崇古、二是崇青、三是崇玉。崇古,是指南宋官窑的瓷器在造型上崇尚商周青铜器的简练造型,化繁为简;崇青,是受到宋代崇尚自然的道教信仰的影响,瓷器在釉色上从青;而崇玉,是指烧制的瓷器要有“玉”的质感,温润、素雅、透亮。这要求瓷器的制作要遵循“薄胎厚釉”的准则。

但同时,南宋官窑瓷的制作,要经历从采土、原料粉碎、沉泥、练泥到拉坯、晾坯、修坯、素烧再到施釉、装钵入窑的漫长工序。其中,从坯到上釉的最后一步,无疑是整个制作过程中“薄胎厚釉”形成的关键步骤。“上釉的过程就像水泥工刮墙”,泥灰是一层一层上的,这样墙的表面才会均匀,“厚釉的泥浆也是一层一层刷上去的,胎薄了釉厚了,玉的质感才能出来。”

“薄胎厚釉”的特点也对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瓷器烧制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泥坯表面的釉水变成液体,也可能在瓷器表面留下凹凸的气泡。烧制的过程需要面临无数不确定性,极为考验匠人的功力。正如金益荣所说,“经验不是一上手就会的,而是从摸爬滚打中摸索出来的。”

尽管技艺在一次次“捶打”中得到修炼,但金益荣还是感觉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有时好像差了点儿什么东西”。他逐渐意识到,从手工艺人到真正的“大师”,需要更多技艺之外的沉淀,“你需要懂得中国历史、陶瓷史,还要会一点儿琴棋书画,把这些文化的、历史的都融为一体,做出来的东西才会不一样。

南宋官窑瓷真正的气韵,其实也隐匿其中。

▲金益荣思索中 图/嘉宾提供

二十多年过去,如今的金益荣已成为浙江省“南宋官窑瓷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为数不多能够复烧南宋官窑瓷的专家,所创建的龙宝堂青瓷艺术馆与杭州修内司官窑研究所也在吸引更多的人,爱上瓷器、传承瓷文化。

03 是探路者,亦是引路人

除了工艺大师的身份,金益荣其实也可以被叫做“收藏家”,他在全国各地收集了诸多大师的瓷器作品。或许对于现在的金益荣来说,藏品的商业价值早已不是最紧要的问题,他更在意自己能否从大师的作品中学到什么。“每个手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色,我和他们都在一个领域中,学习他人优点很有必要。

如今,金益荣的儿子和儿媳已经主动选择从他的手中接过瓷艺传承的接力棒。“创新这件事,就多多交给他们年轻一辈了,他们的审美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现在,金益荣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南宋官窑瓷经典作品的复刻上

从世纪之交到现在,他在陶瓷制作上始终坚持“在老窑子边上转”。他相信,做瓷器和酿酒一样,“就像离开了那片水土,茅台酒就不是那个茅台了。”

他希望复刻出那些经典的作品,让年轻人在创新时,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可以回望。“风筝放得再远,也不会离开线”,不论怎么创新,做出来的东西,也必须能够一眼看出这就是南宋官窑瓷。

他是那只风筝的牵线人,也是众多后辈传承人的引路者。他现在所做的,就是让这根青瓷发展的风筝线更结实,也能飞得更远。

▲金益荣 图/嘉宾提供

成为大师的道路有多漫长?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技艺的打磨需要时间,文化的沉淀需要岁月,而热爱和坚守,才能将谋生变成手艺、把手艺终化为匠心

从捏泥巴的孩童、国营瓷厂的职工到南宋官窑技艺的探路者、引路人,这条瓷器文化传承之路,金益荣走了近五十年。时光荏苒,所有的积累、蓄力及热爱,终将“熔铸”在瓷器中,像玉、像山、像水,温厚恒长。

瓷器不会消亡的生命,终将抵挡岁月流逝。

//END

《中国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